妊娠蕁麻疹的鑑別診斷與中藥治療
6月份中醫婦科學術會議由陳曉暐醫師、沈欣儀醫師帶領廖紹宇醫師、古允良醫師、翁禧蓁醫師進行妊娠蕁麻疹的討論。妊娠膚癢是孕期常見症狀,尤其好發於第三孕期,西醫通常使用類固醇或抗組織胺治療,中藥也有祛風止癢的效方能供參考,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西醫觀點
定義與流行病學
妊娠蕁麻疹全名為妊娠搔癢性蕁麻疹樣丘疹及斑塊(Pruritic Urticarial Papules and Plaques of Pregnancy,PUPPP),又名妊娠多形性皮疹(Polymorphic eruption of
pregnancy,PEP),是一種良性、自限性的瘙癢、發炎性疾病,通常發生於初產婦孕期的最後幾周或剛生產結束時。屬於常見疾病,發生率約1/160~1/300,其中
3/4的患者為初產婦。
其發病機制目前仍未知,據推測可能是由於腹部皮膚的過度拉伸,結締組織受損,造成皮膚暴露於來自胎兒的抗原而引起發炎反應。(類似過敏反應)
臨床表現:
極度瘙癢、紅斑、蕁麻疹,主要起於腹部,再擴散至四肢、胸部及背部。許多患者會因嚴重的皮膚瘙癢影響睡眠和生活品質。
除搔癢症狀外,PUPPP不會增加胎兒或母體的其他疾病風險,也不容易復發。
診斷方式:
主要採臨床診斷(根據病史和理學檢查診斷),沒有相關的實驗室數據。通常不需要執行皮膚切片檢查(skin biopsy),但在無法確定診斷的情況下亦可進行。
治療方式:
[初期]每日使用1~2次中至高效力的局部性皮質類固醇,直到症狀改善為止。長期使用需注意局部累積量。
[嚴重發作期]給予全身性皮質類固醇快速緩解症狀,持續給予一週後,在1~2週內逐漸降低劑量。
另外,口服抗組織胺亦可能有助於改善症狀。
藥物安全性:
鑑別診斷
中醫證型與處方
定義:
又稱風疹、風疙瘩、隱疹、㾦㿔,是一種搔癢性過敏性皮膚病
特點:皮膚出現鮮紅色或蒼白色風團,發無定處,忽起忽退,來去迅速,搔癢不堪,消退後不留痕跡等
歷史沿革:
-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少陰有餘,病皮痺隱軫。」
- 《諸病源候論》:「夫人陽氣外虛則多汗,汗出當風、風氣搏於肌肉,與熱氣相並,則生㾦㿔,狀如麻豆,甚者漸大,搔之成瘡。」「人皮膚虛,為風邪所折,則起隱疹。」「邪氣客於皮膚,復逢風寒相折,則起風疫隱疹。」
- 《外科大成.癮疹》:「癮疹者,生小粒靨於皮膚之中,憎寒發熱,遍身搔癢。經云,勞汗當風,薄為鬱,乃疿痤。熱微色赤,熱甚色黑。」
-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 㿔:「此證俗名鬼飯疙瘩。由汗出受風、或露臥乘涼,風邪多中表虛之人。初起皮膚作癢,次發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
處方治療:
***需注意妊娠禁忌用藥***
- 忌食魚腥蝦蟹、海味、辛辣、蔥、韮、酒
- 因某種食物引起發作,下次應注意禁忌該食物
現代研究
一篇日本做的研究顯示:中藥處方「十味敗毒湯」加抗組織胺用於治療蕁麻疹,比單純使用抗組織胺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十味敗毒湯組成:柴胡、桔梗、川芎、茯苓、防風、甘草、生薑、荊芥穗、牛膝、櫻皮
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以上就是這次學術討論的內容囉~
若有蕁麻疹或妊娠膚癢等狀況,請諮詢長庚中醫北院區婦科,醫師群皆有相關治療經驗能幫助您!
◀ 歡迎諮詢官方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