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位名老中醫帶你看中西醫結合治療乳癌
四月份第二場長庚中醫北院區婦科學術會議由林玫君醫師、沈欣儀醫師帶領洪和晴醫師、張芸曼醫師、賴祐萱醫師整理關於中西醫結合治療乳癌的資料。根據衛福部統計,乳癌是女性癌症中發生率第一名(參考106年的資料:女性乳房惡性腫瘤發生率為每十萬人有117.83人確診,占全部惡性腫瘤的12.50%,死亡率的排名則位於女性為第2位。),但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後續存活率相對樂觀。而治療中伴隨的種種副作用與不舒服,都造成患者身心的極大負擔,研究顯示若能中西醫共同治療,能夠使放化療效果更好並減輕副作用,改善患者生活品質!以下就進行這次的探討記錄~
中西醫結合治療乳癌能加強治療效果
一篇2021年的研究Efficacy and Safety of CHM on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整理了8個數據資料庫(包括PubMed、 Cochrane、CNKI等),發現中西醫結合治療乳癌能達到比單純西醫治療更好的效果:
使用中醫輔助療法的患者有52%達到疾病完全或部分緩解,並延長存活時間為平均15.18個月,未使用中醫輔助療法的患者則為38%的疾病完全或部分緩解,平均延長的存活時間為12.74個月
且中醫介入後,患者的腫瘤指標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能有所下降。
並且沒有證據顯示中醫輔助療法會帶來不佳的副作用。
中西醫結合治療乳癌能改善生活品質
另一篇2023年的研究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and Without Adjunc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aiwan. 提到:於1998至2008年期間,台灣有81.5%的乳癌病人同時使用中醫藥輔助治療,而歐洲地區則有約半數的乳癌患者搭配傳統醫學或自然醫學療法。因此研究者收集了2018至2019年間,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亞洲大學醫院、慈濟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童綜合醫院、奇美醫院等六間醫院的乳癌患者,透過EQ-5D生活品質量表來評估,中醫療法對患者生活品質的影響。
研究結果如下:以滿分100分計算,使用中醫輔助療法的患者平均分數為81.6分,未使用中醫輔助療法的患者平均分數則為78.8分!
其中中醫輔助療法包括中藥、針灸、推拿、氣功、飲食衛教等治療。
這項研究確立了中西醫結合治療乳癌能讓病人的生活品質有效提升,而同時也有肝癌、卵巢癌的相關研究,皆顯示中醫藥介入對患者有良好的影響。
名老中醫治療乳癌觀點
陸明教授:循序漸進,緩以圖功
陸明教授是腫瘤學博士,他整理出乳癌的病因為人體正氣虧虛,導致衝任失調,陰陽氣血不暢,結成痰血瘀,毒聚於乳腺,並積結成岩。其中脾胃功能(也就是現代醫學所謂的消化功能)與正氣強弱息息相關,脾胃功能強則機體祛邪能力強,即所謂「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治療需重視攻補兼施,若過於攻伐,損傷正氣,抵禦癌毒的能力下降,則可能發生癌毒擴散導致病情惡化。
陸明教授的治療以辨證用藥為主(也就是中醫證型與體質的調整),辨病用藥為輔(現代研究發現能對抗腫瘤的藥物)。
此外,需注重調理脾胃,因乳癌的發生和正氣內虛相關,所以調補脾胃能增加正氣、抵禦癌毒,如此可有效減輕西醫治療過程中的消化道不良反應,並能抑制癌毒的複發和轉移。調補脾胃常選用健脾益氣的黃耆、黨參、白朮等,益胃生津的麥冬、玉竹等,和胃降逆的白荳蔻、荷葉、砂仁等,以及清熱通腑的黃芩、黃連等藥物。但要注意不能驟補以免反而消化不良,也可用橘皮竹茹湯、生薑、雞內金等平和的藥物增加食慾。
而乳癌患者常有抑鬱、失眠、急躁易怒、多汗等症狀,因此也會搭配疏肝解鬱的處方,如:柴胡疏肝散、甘麥大棗湯。
陳炳忠教授:數味連用,療效更佳
陳炳忠教授是近年活躍於香港及澳洲的中醫治癌醫師,他的治療有四大原則:抗癌、調補身體、提升免疫力、對證治療。陳炳忠教授強調,鑑於乳癌初診後首5年擴散者達75%。少部分病人甚至在初診後20~30年仍然復發擴散。因此,乳癌患者需要較長期的抗癌和調補免疫力的治療,才能達到預想的功效。
抗癌方面,臨床研究有抵抗腫瘤的藥物都能選用,如:敗醬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半邊蓮,石見穿,沒藥,牡蠣,海藻,浙貝母,瓜蔞,蒲公英,知母,夏枯草,薑黃,王不留行、青蒿,蟬皮,蜂房等。並可每1-2月換藥使用。
對證治療的部分,可參考常見證型,並根據患者狀況來治療。
以上就是這次學術會議的討論,許多研究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乳癌有良好效果,長庚中醫北院區婦科有多位醫師有乳癌輔助治療經驗,歡迎來院諮詢!
◀ 歡迎諮詢官方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