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不可失-中醫治療與預防老年肌少症

文/柯皓庭
長庚紀念醫院 中醫婦科主治醫師

根據國發會統計資料,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人口結構老化已經成為台灣社會急需面對的問題。現代科技文明的便利性所造成的靜態生活導致人體運動能力逐漸下滑,如果沒有定期運動訓練,年過半百之後,肌肉量會以每年下降1%的速度流失。

肌少症(Sarcopenia)是老年失能的隱性兇手,特徵是隨著全身骨骼肌重量減少漸漸出現肌力減退、體能退化、走路遲緩、反覆跌倒的現象,還可能伴隨有骨質疏鬆、骨折等其它風險,甚至是生活無法自理及死亡風險增加,因此肌少症是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的健康議題。

肌少症可藉由身體組成分析(如BIA、DXA…)、問卷評估(如SARC-F肌少症風險評估表)、肌力測試(如握力、膝蓋彎曲力量…)等方式診斷。臨床上也可以簡單藉由以下幾點特徵來快速評估:

  • 虎口、太陽穴周圍肌肉凹陷
  • 小腿圍過細(用雙手食指和拇指,將小腿最粗處包圍,若小腿圍等於或小於指環圍,可能代表肌肉量太少)

當篩檢出肌少症患者後,應盡早為患者提供介入性治療,避免患者功能的進一步退化。

以中醫觀點來看,肌少症屬於「痿症」、「虛勞」範疇,《內經》中也有「脫肉」、「肌肉削」、「肌肉萎」、「大肉陷下」等相關記載。中醫認為脾主肌肉,且脾又為後天之本,若脾胃運化吸收能力不佳或缺乏足夠營養補充,就容易筋痿骨軟,影響肌肉生長。故肌少症治療大多以調理脾胃吸收功能為原則。

肌少症患者又可依據外型分為兩種不同體質,體型過胖的多為「痰濕阻滯」型,大多是久坐不動造成氣血運行不暢,以至於脾胃運化失常,無法代謝水濕,治療這類患者以「健脾利濕」為原則。體型過瘦的肌少症多為「氣血兩虛」、「陰虛火旺」型,大多為脾胃功能差或營養攝取不足所致,是老年肌少症最常見的類型,治療原則以「補肝腎、健脾」為主。

臨床上治療肌少症很常使用六君子湯,此方出自宋朝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有健脾益氣、燥濕化痰之功。現代醫學常應用於治療嘔吐、腹瀉、腸胃炎、潰瘍等腸胃道疾病。目前有許多針對六君子湯的中藥研究發現其可透過促進飢餓素(ghrelin)分泌,來改善食慾、加強胃腸蠕動吸收。

除了中藥治療之外,非藥物治療包括飲食攝取、運動訓練和穴位按壓皆是肌少症的治療重點。以下為針對預防、治療肌少症的幾項建議:

  • 營養建議:

飲食上需注意營養均衡,而當中蛋白質補充尤為重要,因其為肌肉合成原料,若無腎功能異常,建議每公斤體重每天應攝取1.2至1.5克蛋白質;飲食上也建議多補充富含鈣質維生素D食物,另外,建議每天曬15~30分鐘陽光補充維生素D。

  • 建立運動習慣:

運動方面建議以肌力訓練為主,可使用彈力帶、啞鈴、槓鈴等阻力訓練達到鍛煉肌肉效果。另外,搭配走路、游泳、太極拳、八段錦、腳踏車等低強度有氧運動可幫助燃燒脂肪、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建議每週運動3至5天且每次30分鐘以上,以達到每週150分鐘運動目標。注意運動強度及時間需循序漸進,勿超過身體負荷造成傷害。

  • 穴位按壓保養:

平日可用大拇指按壓足三里穴(小腿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處),每日三次,每次1分鐘,可達到強化肌肉、調理脾胃的功效。

雖然肌少症大部分患者是老年人,但若不及早開始建立良好生活型態和運動習慣,肌肉的流失速度會非常快速,我們要從年輕開始就建立良好的健康意識才能遠離肌少症造成的健康風險,提升老年後的生活品質。